中新網山西新聞7月10日電 教學質量是立校之本,是檢驗教學效果和調整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耙栽u促學、以評促教”,近日,后小河小學教育集團召開“2023年春季學期期末學情質量分析會”,旨在將測評后的質量分析落到實處,改進教學方法,明晰有效策略,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升課堂效率,扎實落實“雙減”。
語文學科 指向核心素養(yǎng)
三年級唐萌老師分享,試卷以新課標為綱,以教材為本,關注學段特點,覆蓋面廣,重視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真正落實了《課程標準》中關于《學業(yè)質量》評價的建議。
四年級崔世紅老師說,試題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材料選取具有典范性和多樣性,立足社會熱點,立足情感體驗,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告訴孩子們語文無處不在,語文如此可愛。
五年級張軼群老師代表本組交流,教學中一定要樹立單元統(tǒng)整理念,平時加強對知識的歸類、整理及新舊知識前后滲透的訓練,增強學生對綜合性較強的試題分析應用能力。
六年級張琛老師聚焦“大語文”觀念與老師們分享,教學中一定要關注拓展學生的閱讀視域,在完成必讀書目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讀中積累,同時還需“兩耳要聞傳外事”,對重大事件、社會熱點等要及時了解,能形成自己的觀點。
武紅芹主任強調了教學中做到“教學評一致性”的重要性,她以三年級語文試卷為例,進行深度剖析,同時強調試題的融合性。她指出,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實踐活動就是要用科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科學的思維解決問題,用科學的語言表達世界,進而培訓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數(shù)學學科 關注學科本質
三年級組陳俊鋒老師從試卷談到了平時的教學,要注重挖掘知識的本質,在深入了解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復習中要甄別知識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梳理類比知識點,既達到鞏固的目的,也讓知識貫通起來。
四年級組常琳老師認為要學會從學生答卷出現(xiàn)的問題(現(xiàn)象)看老師教學中的問題(本質),新課標下的數(shù)學教學就要做到指向知識本質,關注理解水平;指向生活現(xiàn)實,提升應用能力;指向過程體驗,提升思維含量;指向能力發(fā)展,逐步積淀素養(yǎng)。
五年級組陳彤彤老師指出,考試既具有診斷功能和反饋功能,還具有導向功能。教學行為要嚴謹。要有效地溝通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連接,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扎根教學一線三十余年的六年級組組長王艷紅老師說,要聚焦“大數(shù)學”觀,實現(xiàn)深度學習,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平日的教學一定要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要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重視理解算理的意義,鼓勵算法多樣化,實現(xiàn)算理算法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思考過程中的周密性、條理性。
孫曉紅老師根據老師們的診斷分析進行指導,數(shù)學一定要從大宏觀出發(fā),讓數(shù)量關系看得見。數(shù)學一定要回歸課本。數(shù)學一定要發(fā)揮屬于它基礎學科的作用,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做到緊隨時代步伐,助力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
英語學科 語用中提升素養(yǎng)
三年級是學生英語學習打基礎的關鍵年,老師們發(fā)現(xiàn)學生看圖、讀圖能力較弱。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情境,提升學生的讀圖技巧及提取信息能力。
四年級老師認為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在具體情境中,學會提問,學會聯(lián)系所學知識作答。詞匯教學要堅持音形意用結合,實現(xiàn)對詞匯及語句的真正理解。
根據學生測評情況,五年級老師認為在聽說學習中應注重角色語言及各種話題轉換,從而深層理解如何設定話題中的問答,從而更好的體現(xiàn)語言的交互性和實踐性。
依據六年級英語畢業(yè)測評情況,老師們提出主題意義下的語篇教學應運用多種可視化的思維工具將知識結構化,注重思維辨析能力及語用輸出。
魏欣老師就整體出題導向進行了深度挖掘和解析,指出此次命題重點考查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重圖片、重情境,更加注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日常生活與語言運用的關系,對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科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學學科 注重實踐出真知
科學組老師們認為科學學科的實踐性、知識的融合性、學會判斷分析的思考力是這門學科三大特點,也是部分學生亟待提升的短板。
許莉娟老師結合科學新課標分析了本次試題的特點,為老師們今后教學提出了要求:要樹立讓孩子們真觀察、真實踐、真質疑、真討論的教學理念。
素養(yǎng)導向的目標、結構化特征的內容、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活動、基于改進教學的評價,這都是在呼喚新的育人方式。后小河小學將繼續(xù)聚焦教與學方式變革,打造高質量教育。(完)